銀行暴利難啟齒 撤保護促經濟 - 香港經濟日報網站 : 20111208 - 評論
銀行暴利難啟齒 撤保護促經濟 - 香港經濟日報網站 : 20111208 - 評論 銀行暴利難啟齒 撤保護促經濟
撰文:林美芬
欄名:北京觀察
在緊縮政策下,實體經濟不景氣,但銀行卻保持高盈利,銀行的「暴利」讓行長也感到不好意思,有點難以啟齒了。
「整個銀行業這些年數字非常亮麗,尤其今年,企業資金需求經營壓力都很大,中國銀行業一枝獨秀、利潤很高,不良率很低。大家有點為富不仁的感覺。企業利潤那麼低,銀行利潤那麼高,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,都不好意思公布。」
政府保護 銀行息差謀巨利
這是中國民生銀行行長洪崎12月1日在北京舉行的「2011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」上的發言。他的這一番感歎,使銀行業的暴利再次成為焦點。
企業有高盈利,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,為甚麼銀行業的高利潤,洪行長會感到「羞於啟齒」?因為中國的銀行賺錢實在太容易了。
有關部門的調查顯示,今年以來,實體經濟的經營狀況的艱難,超過以往任何一年,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還困難。
銀行業暴利不是銀行的錯,實際是政府政策的保護賦予它的。銀行業的高利潤,並非是中國的銀行業比歐美的銀行業更善於經營管理,而是因為政府政策保護的結果。
據統計,截至今年9月底,16家上市銀行實現淨利潤6,978億元,比上年同期增長了近32%,其中,民生銀行以64.42%的淨利潤增幅位居榜首。上半年民生銀行人均工資在19萬元以上,平均月工資3.2萬元。
中國銀行業的盈利,主要來源來於存貸款利息差和收費,利率價格還是國家管制利率。在政府政策的保護下,以低利率吸收居民存款,再用高利率向工商企業放貸,毫不費力從中賺取巨利潤,有些銀行的淨息差超過了3%。
壓榨實體經濟 小企借高貸
淨息差是內地銀行業績創出佳績的主要動力。
據統計,16家上市銀行前三季度淨息差收入總額超過1.28萬億元,佔到營業總收入的近八成,其中,五大國家控股的大型銀行的淨息差收入,佔總營收的75.7%。今年前三季,工行的淨息差收入達到2,671億元,高居榜首,緊接其後的是建行2,230億元,農業銀行是2,234億元,中行1,673億元。
然而,在銀行賺取高額利潤的同時,實體經濟卻陷入了不景氣。中小企業被貸款高門檻拒諸門外,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,被迫走向民間高利貸。年關將至,有不少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邊緣,並出現了民營企業老闆出走潮。
銀行的高利潤來源於其對實體經濟的壓榨以及存款人利益的損害,在長期負利率的政策下,存款人的收益跑輸通脹,企業的貸款利率愈來愈高,銀行卻賺得愈來愈多。
中國銀行業的高盈利傲視同全球,而銀行業的高薪酬之高,則居內地各行業之首,令人大家羡慕不已。
利率市場化 減「特許利潤」
2011年上半年,16家上市銀行共發放薪酬1,320億,人均薪酬為7.5萬;薪酬排名最高的民生銀行,上半年人均薪酬達19萬,即平均每月約3.2萬元,排第二的招商銀行,上半年人均薪酬收入達到17.89萬元;寧波銀行、華夏銀行均超了了16萬元。
在國際金融次貸危機衝擊下,歐美銀行業舉步維艱,中國銀行業獨好,業績一枝獨秀。相較於歐美銀行業的窘境,中國銀行業的生存環境可謂令人羡慕。
不過,目前國家規定存款利率上限、貸款利率下限的利差保護格局,使得銀行享受了隱性的巨額「特許利潤」,而在緊縮信貸政策下,銀行的在信貸的議價能力提高,從而推高了銀行的淨息差收入。
金融市場的高度管制、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異化,以及超量的貨幣供應成就了中國銀行業的高利潤。隨着中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,利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。一旦中國實行利率市場化,銀行業的息差勢必將有所縮減。
銀行業在國家政策保護下獲得高利潤,充分說明了銀行業以至其他壟斷行業,有很大的改革和開放空間。銀行業應加快改革和對社會資金開放,建立不同層次的銀行體系,放開銀行准入門檻,讓更多的社會資金進行銀行業,允許更多中小型銀行或小額信貸公司的設立,為實體經濟提供支持。
0 則留言:
發佈留言
訂閱 發佈留言 [Atom]
<< 首頁